泸州40正当红|清溪河由浊变清 成为百姓的“致富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今年是省辖泸州市建市40周年。城市扩建、园区建设、高铁通车、机场搬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民医保……泸州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进取;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40年来,泸州市的经济社会、市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起,川江都市报推出《泸州40正当红》专栏,我们将以“践行者”的角色回望40年风雨兼程,更以“记录者”的身份从一条河、一段路、一件事中,记录和梳理属于泸州的光辉岁月,在时光的缝隙中寻找属于泸州人的幸福感。
“现在的生活好多了,一年能挣好几万呢!”2月3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花田酒地景区,村民肖明贵提起眼前的这条河,不由得感叹自己的生活也跟着它越来越好。
肖明贵提到的河,名叫清溪河(纳溪段),干流上游起始断面位于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下游终点断面位于纳溪区大渡口镇明强村。记者沿着肖明贵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清溪河水流清澈,微波粼粼,几只野鸭正在戏水,岸边植物丛生,观景设施齐全。
肖明贵说,清溪河眼前这番景象,在十年前可是见不到的。
治理流域生态 清溪河终于变“清”了
肖明贵今年60多岁,是明强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清溪河的发展变化他很是清楚。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清溪河水流清澈,鱼儿成群,闲来无事时到河边戏水钓鱼,成了夏日里最惬意的事情之一。
21世纪初,大渡口镇发展经济,大力招商引资。慢慢地,工厂修起来了,经济搞起来了,但清溪河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有时河水是红色的,很臭,里面的鱼也死光了,河边种的菜也跟着死了。”村民游正全家的耕地就在清溪河边,回想起污染最严重的那几年,他直言当时清溪河边上的空气都是刺鼻的,人们不愿意靠近,更别提去河边钓鱼或劳作。
在化工厂的污染下,原本清澈见底的清溪河逐渐变成了“浊溪河”。而河水的再次改变,得益于泸州市开展清溪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2013年,泸州市围绕打造“中国最美流域”目标,按照“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保护、生态产业”多方结合的工作思路,对清溪河开展了综合治理。在多方努力下,昔日被污染的清溪河,被打造成了鲜花盛开、香飘十里的“花田酒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20多米宽,水流清澈、鱼儿成群、河畔鲜花盛开的“清溪河”。2022年,清溪河(纳溪段)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产业落成 生态河变成村民的“致富河”
经过生态治理后,清溪河两岸弥漫的花香,吹进了沿岸村民的幸福生活里。依靠清溪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两岸的自然资源,泸州市在清溪河边打造出了集赏景与游玩为一体的花田酒地景区。
今年,已是肖明贵在花田酒地景区工作的第九个年头。过去,肖明贵一直在明强村务农,种地的收入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如今在清溪河边工作,生活也换了新面貌。“以前一年做到头也只有几千元收入,现在把土地流转给景区后,每年就算什么都不干,也有2500元的土地流转费。”肖明贵笑着说,土地流转出去后他也没闲着,而是去景区种花,如今“吃穿不愁”已经成为常态。
对游正全而言,跟着清溪河“享福”,生活的变化看得见。几年前,靠着每年的土地流转费和在景区做工的收入,游正全一家从60多平米的瓦房里,搬进了宽敞的楼房。夏天的时候,每天早上推开窗,看着眼前干净的河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游正全的心情十分舒畅,工作不忙的时候,他还会早起到清溪河边散步。“绿水青山回来了,日子也跟着好过了。”游正全对当下的幸福毫不掩饰。
清溪河治理后,村里的人除了像肖明贵和游正全一样“由农转工”到景区去挣钱,还有一些村民在这条“致富河”边上开创起了“致富路”。
今年60多岁的村民陈德贵,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不用出门就能把钱挣了。2014年,花田酒地景区对外开放,眼看着冷清的村子变得热闹非凡,在外打工的陈德贵决定不再外出,在景区附近的家里开起了农家乐。“10多年前,景区、农家乐想都不敢想,谁能想到现在真的实现了。”陈德贵回忆,旅游旺季时的花田酒地,游客的车从纳溪城区堵到二龙口,自家的生意火爆到20张餐桌同时用上,仍有不少客人需要等位。“日进万金”,是陈德贵对在家开农家乐的满足感的形容。
“清溪河的治理,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陈德贵说,过去在外打工十分辛苦,如今在家一边挣钱,还能一边带孙子,这样的幸福生活是清溪河带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