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动态要闻>详细内容

动态要闻

泸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中央媒体聚焦我市生态治理成效

来源:泸州新闻网 作者: 李荣泰 发布时间:2025-06-12 11:43 浏览次数: 【字体:

6月10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5年宣传活动继续在我市开展。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余家中央主要媒体,中国人大杂志社、中国水利报等专业媒体以及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泸州市融媒体中心等省市主要媒体的采访团成员,到古蔺县走访,了解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推出的举措,对我市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

6月10日,采访团抵达古蔺县,实地探访了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吴家沟污水处理站,古蔺郎酒厂公司总经理王刚介绍,为做好废水排放,公司建设了两个污水处理厂,2011年投资1.8亿元建成二郎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工业废水3000吨、生活污水4000吨,承担了5个厂区的生产废水处理和二郎场镇、员工生活区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2020年,公司又投资2.3亿元建成吴家沟污水处理站,拥有每天处理工业废水2000吨的能力。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中水,并未直接排放到赤水河,而是通过投资9000多万元建成的33.8公里管道,排到距赤水河3.4公里的盐井河。王刚表示,郎酒厂将始终扛牢环境保护责任,不断升级技术,优化管理,以切实行动保护好赤水河。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力推进,全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自2021年以来,我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长江、赤水河、沱江等干支流为重点,加强跨界流域协同共治,长江出川、赤水河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

我市严格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第一、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国家长江经济带反馈问题共734个,已完成整改730个;已编制形成《泸州市贯彻落实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涉及的72项整改措施已完成9项。全市建成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9座、建制镇(街道)污水处理厂102座,建成大、中型垃圾压缩中转站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5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泸州市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各类环境自动监测站(点)84个、溢油监测系统4套、流速实时监测系统12套,各类环境自动监测站为触角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初步构建。同时,我市与重庆江津、贵州遵义、云南昭通等毗邻地区签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协议,加强了环境风险联防联控。

我市还采取森林管护、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持续巩固退耕还林79.06万亩和实施森林管护365.6万亩;全市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9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7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同时,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明显,长江流域鱼类恢复到137种。此外,我市严格源头准入,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验收,泸州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

记者 李荣泰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温馨提示

请先点击”统一用户登录“进行用户认证登录,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
统一用户登录 已登录